上海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今天,我们将介绍上海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按照注册会计师相关审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一般需要实施如下几方面的程序。

一、业务委托阶段
在与委托人进行业务接洽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以及关联方及交易情况。
2、注册会计师进行初步业务活动,与委托人就财务报表审计相关事宜协商一致,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以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收费及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
二、实施审计阶段
1、会计师事务所委派具有与项目匹配、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
2、计划审计工作
1)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包括界定审计范围,审计的时间,审计工作方向,项目负责人的胜任能力和确定执行业务所需资源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2)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应当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
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通过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来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所处的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和战略、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情况、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和结果、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控制活动。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利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的信息,包括在评价控制设计和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时获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证据。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4、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本身,是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我们还要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 (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和实质性程序。
1)控制测试
一是控制设计测试,即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是否适当所进行的审计程序。二是控制执行测试,即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控制测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⑴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⑵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2)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以直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三、编制审计报告阶段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以上审计程序后,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其中,一是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二是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已不构成重大错报。并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出具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以上是对上海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实施哪些审计程序的说明。更多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容请关注财务报表审计栏目。